2017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期末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 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 增加学生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 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实验准备:托盘天平,锥形瓶、试管、烧杯、白磷、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课 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利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说明什么是化学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情景导入: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化分
重新组合
聚集成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引起了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并没有改变。这是从质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
讲授新课:
一、质量守恒定律(板书)
活动与探究一:白磷燃烧
?
观察:(1)白磷的自燃现象
(2)mP+mO2===== mP5O2
自燃
小结:(1)白磷自燃现象跟红磷反应的现象相同。表达式为:
P+O2 ====P2O5
(2)mP+mO2===== m P5O2
即:参加反应的白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提问1:利用上述装置,将白磷改为木炭实验是否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
提问2: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
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有普通意义?
活动探究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
观察: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
?
mCuSO4+mNaOH=====mCu(OH)2+mNa2SO4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小结:根据实验事实得出:
mCuSO4+mNaOH=====mCu(OH)2+mNa2SO4
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见课本第90页
说明:1.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想一想: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二、利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板书)
解释:这是因为化学的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小结: 宏 观 微 观
元素种类 六 原子种类
元素质量 不 原子
数目
物质的总质量 变 原子质量
物质的种类 改变
分子的种类
讨论: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学了该定律,对我们有什么用?
回答: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
可运用定律 1. 进行有关的计算
2. 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3. 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总结:略
练习:课后习题1
作业:昌平练习册
第二课时:化学方程式意义
复习提问:
是质量守恒定律?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情景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物质、元素、原子、分子都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这些化学符号是化学最基础的语言,通称“化学用语”。那么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用哪种“化学用语”表示呢?这将是我们本节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化学方程式(板书)
讲解:化学方程式概念(见课本第92页)
点燃
例如: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就是:
C+O2=CO2
二、化学方程式的涵义(板书)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两点涵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的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比)
点燃
例:
C+O2=CO2
⑴表示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⑵ ∵12:16×2:12+16×2
∴每12份碳跟32份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44份二氧化碳
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是12:32:44
即: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系数)的乘积。
总结: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应的信息,能将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各种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即化学反应的“质”与“量”的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
讨论:课本 讨论
阅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
作业:昌平练习册
附1:课堂练习一
1.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C物质(用A+B=C表示)。现有12克A与32克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A)44克 (B)32克 (C)22克 (D)12克
2.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C物质(用A=B+C表示),当一定量ARC YID 片刻后,生成56克B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是
(A)12克 (B)44克 (C)56克 (D)100克
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24克镁关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质量为16克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从质量守恒定律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附2:课堂练习二
4.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
5.有一化合物其组成可用化学式CXHy来表示,该物质氧气中燃烧时的生成物一定是
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B2=2C中,C的化学式用A、B可表示为 。
7.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若将8克氧化铜全部还原成6.4克铜时,实际消耗氢气的质量是
(A)大于0.2克 (B)小于0.2克 (C)等于0.2克 (D)等于0.1克
8.要完全燃烧12克碳,得到44克二氧化碳,实际消耗氧气的质量是
(A)大于32克 (B)小于22克 (C)等于32克 (D)等于16克
9.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氯化钾,则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是
1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3B2=2C中,C的化学式用A、B表示是
AB2(B)AB3(C)A2B3(D)A3B2
课后反思: